作者:刘宏宇
若把“冤”字嵌进三国故事,最该戴在哪个人物头上呢?
这事儿,好像少有人聊;乍一提,不咋熟悉三国故事的人,恐怕还摸不着头脑;“三国通”一族,则极大可能瞬间罗列出一大摞——被“借头一用”的仓官王垕、“宁负”的吕伯奢一家老小、为“印证”所谓“梦中好杀人”而被刺身亡的近卫……还有仁心仁术却被疑为谋害者的神医华佗、平白无故毫无征兆就“饮槊祭旗”的“施祭酒”,等等,大概差不多都是把性命交代给了“奸雄曹操”!不过,就便连主簿杨修都算上,所有的他们,大抵都还没出“次要角色”甚或“小人物”的范畴,只是“更传说”的华佗除外;而且,说到底,他们,当真细究起来,也未尽然都是那么那么的“完全无辜”,“更传说”的华佗除外。
图片
“大人物”或是“主要人物”中,能跟“冤”字沾上边儿的,数落数落下来,可能也不少;不过,其中大多数都也只是“沾边儿”而已,“冤”之外,还有其他甚至还更“主要”的可谓“辜”的因由——关羽死得冤不冤?冤!但的确“大意”在先!张飞之死貌似更冤,却也有长年粗暴对下的“作风问题”打底。孙策英明神武却死于小人暗算,说冤真冤,说不冤也“通”,因为小概率事件背后其实累积着江南士族群体与孙氏军事集团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诸葛亮六出祁山功败垂成冤不冤?一点儿不!穷兵黩武的必然结果而已!吕蒙庞德之辈,虽然看上去挺显可惜甚至有那么点儿“冤”,但归根结底,都是为“搏出位”而自寻死路。至于典韦马谡这类,则本质上都是“护主”送命,说不到“冤”。
真正“冤”的,笔者浅见认为,只有三位:魏延、姜维、吕布。其中“一冤到底”亦即可谓整一部三国故事中最大的“冤种”,当数吕布!
要喷的,不如就看到这儿划过去吧,省得更生气、喷得更惨烈。想一辩究竟的、想看看热闹的,以及暂且还不至于就喷的,且容下文细禀——
图片
(一)“冤种”们的“入选”理由
先说魏延——如果说这家伙有问题,那么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入诸葛亮的眼;而他之所以不入诸葛亮的眼,则是因为他够“强”,文武双全的那种强。
《三国演义》小说,对于诸葛亮“反感”魏延,主线的根由是“不忠”或说“奸诈”,即:诸葛亮认为,魏延这个人,忠诚度很低,心眼儿多。这个认为的“始发”、起点事件,是同为长沙郡守将,魏延鼓动“忠耿护主”的老黄忠“哗变”,并“弑主求荣”地拉扯着由于他的“大逆”行为而无路可退的黄忠一起投降了刘备。于是,刘备麾下第一勇将也是他最信任的“二弟”关羽久攻不下的长沙郡,妥妥落入其囊中,还得了黄忠魏延两员猛将!对此,刘备是满意很满意滴,也很对投来的二将表示了敬重和感激。魏延觉得终于投到“明主”,就开始努力展现才华。可不是吗,投了“明主”,不就是为着展现才能、施展抱负?不然呢?!
可这家伙却是典型的“业务型选手”,脑袋里前半辈子腾出空儿勉强算是装了一点点的“世故”,也就止于投降时首推黄忠而没自己傻傻往前挤。
然而,偏偏还就是这一点点“情商表现”,还就“脏了”诸葛亮的眼!表面上,是诸葛亮认定魏延为“反复小人”,甚至还跟主公刘备“援引”了“吕奉先”做“标靶”,以为“鉴戒”。他应该是深知吕奉先其人给刘备留下的恐怖印象的,所以,一记“心理压迫”,刘备便条件反射般对魏延不咸不淡起来了,不再关注与其人之间总隔着个诸葛亮了。
可以说,从那时也就是差不多“一开始”的时候起,魏延在刘备集团的“冤种”,就算种下了,他最后死于近乎暗杀的陷阱的命运,也差不多注定了!
相比起来,同为“降将”的姜维,却被诸葛亮指定成了“第一接班人”。其与魏延的才具、武力值,就便在《三国演义》中,也并没真正分出上下;捯来捯去,最直观的区别,只是——他是诸葛亮“收伏”的,而魏延是“送菜”的。所以,他得到了诸葛亮近乎“无保留”的信任,如同魏延得到诸葛亮近乎“无转机”的猜忌!
为给他铺路,诸葛亮临终交代了谋杀魏延的事宜。不错,依笔者看,那就是——谋杀!
而且,还是依笔者看,如此认定的,远不止于今时小不言言的本人;就便当时,军中,恐怕也会有人暗自为魏延鸣不平;甚至可能,蜀汉的“国家最高决策人”后主刘禅,也未必毫无腹诽——失了诸葛亮,本已是国之大恸,平白无故又自斩肱骨大将,哪儿的事情啊!
所以,若上述揣测大差不差,姜维,在“接棒”诸葛亮之初,就已背负了魏延之死凝成的无形枷锁!至少,魏延之死,也囫囵算成了他执掌蜀汉帅印的“污迹”!
如此,不难想见,姜维的“后来”,会有多难。难到一定程度时,“降将”身份,就凸显、更凸显了;直到被“压力山大”到想寻死,不知他有没有哪怕一秒半秒后悔当初的“投诚”。
不过,姜维毕竟“曾蒙知遇”,身后更都是好名声;魏延死到临头还能“由着性儿”喊一声“谁敢杀我”,死后也是毁誉参半;而他们的“前辈”吕布,却不仅“一冤到死”,还背负了“三姓家奴”的千古骂名,让一部娱乐小说渲染成了贪财好色、嗜杀畏死的跳梁小丑,更居然到了人文昌明的今时,还屡屡、每每,被拎出来当“反面教材”,实在冤出了天际!
图片
(二)陈宫是一把“尺”
陈宫,字“公台”,吕布的谋士,按《三国演义》小说的讲法,在吕布兵败后,与其同被曹操所擒,严拒招降,被作为“不降之俘”斩杀。
还是按《三国演义》来——陈宫的“出场”,是“少帝”(汉献帝)早期、董卓专权时候的一名县令。那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能当上一县主官,肯定要有“家世”(同期的曹操,并没有那样的官职,起步时只是“孝廉”);从其当时及后来的经历看,应该也很有些“文章学问”和攻守韬略;不过,他作为小说人物最“犀利”的“点”,应该还更在“识人之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小说中的故事——
作为一县主官,他的“第一场”,是“犀利”地“识别”出“在逃要犯”曹操,并果断将应该多少也有点儿武力值更满腹谋略机巧的曹阿瞒缉拿押住。由此一合,或可管窥,陈宫其人,绝对不白给——曹操谋刺董卓不成被通缉追杀,一路渡过重重危机,却在陈宫这条“小河沟”里翻了船。虽然,他可能对陈宫并非毫无耳闻,但居然落入其手,还是多少意外。
第二场,得知曹操是因谋刺董卓而遭劫难,他再次果断判定,曹操属“正义”一边,竟舍得“挂印”弃了十有八九得来不易的县令官职,私放并追随曹操而去。够决绝!够潇洒!
第三场,随曹操朝不保夕、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前程未卜的逃亡途中,途径曹操故交吕伯奢家,投宿暂歇,见曹操居然因为一点点疑心就六亲不认地杀了吕伯奢全家,软件开发多少钱事后觉悟是误杀,更竟然说出“宁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的“枉言”,他深深感到曹操“不善”,又坚决与之分道扬镳!跟释放曹操、同路相随一样坚决!甚至,更坚决!
到这儿,差不多可以认定,陈宫,不仅有智慧,更有“大义”、“仁善”的“立场”。
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也好,长安之乱也好,几乎所有的诸侯争霸事件中,都没再见到陈宫的影子,却“忽如一日”地,出现在了背负“全面”骂名的吕布身边,成了“单飞”的吕布身边的谋士!并且,追随到死,毫无悔意!
他是眼瞎了么?把个“大好”的自己,依托去了贪财好色、反复无常、恃勇骄纵、弑主求荣的“三姓家奴”吕布?!
虽然,曹操也不是什么“好饼”,但论起“能成大事”,显然比吕布潜在价值大得多;说起“礼贤下士”,大概也是曹操更会“做文章”;还有……反正,总而言之,重大疑问——非要投侍一个不怎么样的“主”,曹操莫非居然还不如吕布?还是……自以为怀才不遇,兜兜转转一大圈,到底还是没有合适地方,潦倒了,饥不择食?
当初能弃了县官,追随前程未卜的曹操,以期共谋大业,后来“饥不择食”的概率会有多大?那时候,曾经能当县官的他,若想“苟活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该还是很具可操作性哒。之所以“投侍”吕布,想来,更可能还是“欲逞志向”,“择主而事”吧。如是,是否可以狭隘地仅从至少在“大义”的“立场”上多少有“精神洁癖”的陈宫的“个人视角”揣摩,吕布这个人,作为“主公”、统帅,至少,比起曹操,还是更“可取”一点点?
《三国演义》小说及其“派生”出的各类故事版本,都不遗余力渲染陈宫如何忠诚于吕布而后者不肯纳谏以至于终究难逃兵败身死下场,即:陈宫一片“赤胆忠心”,而昏聩无状的吕布却不懂得珍惜……似乎,也未必就“对”——还是从陈宫的“视角”看,如果吕布糊涂、专横到“一贯”的程度,大概齐,也不值得有精神洁癖的陈宫一路追随、纵死无悔吧。
图片
(三)可堪“忠勇无二”的吕布为何被“冤”千古
所以说,由上,大致可认为,关于吕布的“成色”,陈宫,他唯一也是“最后”的谋士,实在是一把能见高下黑白的“尺子”!
关于吕布如何不纳谏,如何轻怠陈宫,其实,都是小说式的渲染和学舌故事的重重演绎;真正能从堪比“史料”的记载中找到的陈宫对吕布的评价,就只八个字——吕布壮士,善战无前!注意,是“壮士”而不是、不仅仅是——“勇士”!一个“壮”字,可见好恶!
虽然“历史”未见得多真实,但相比明显戴着“有色眼镜”的娱乐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以及诸多学舌式的“原景放大”,恐怕还是更可参照一点点。
在或许更可参照的“历史”性质的资料、说法中,吕布这个人,不仅是具有超强个人战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壮士”,更是不可一世的一军统帅——被他最终“收伏”并统帅着的“并州军”,是被近现代史学家充分肯定的“具有特殊战斗力”、“在东汉末年很具影响”的地方武装。虽“非我族类”(在当时不属于中原族群血统),但“世受汉禄”,吕布及其父、祖,都是忠诚于汉王朝的将领。
到吕布这辈,由于其“天赐”般的“神武”,更成为并州军举足轻重的将领。他杀丁原(丁建阳),小说和故事里,只给了大概率更是虚构的董卓使人贿赂赎买的理由,而实际的“源动力”,则更可能是“立场”的冲突——作为地方武装势力,丁原想要扶植“废帝”(刘辩),而当时,新帝(刘协,即汉献帝)已即皇帝位;很难说,吕布和丁原的血拼,不含“忠君保皇”与“废立弄权”的“要命冲突”因素!
如果说,丁原欲废新帝而另立是图谋不轨甚至痕迹模糊,不足以“开脱”吕布的“弑主”,那么再看董卓——吕布投董卓、保董卓在先,杀董卓在后,其间有个重大事件横着,就是董卓欲“逼禅”年幼的汉帝刘协(汉献帝)。或许、很或许,董卓的这一动机,突破了吕布忠君保皇的“底线”,加上其之前的暴虐专横,无论如何,杀董卓,都算“弃暗投明”吧。
图片
而后,吕布“单飞”的兵锋,一直指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并不与刘备为敌,甚至因为“汉室宗亲”的缘由,还一度跟刘备联手对付玩弄年轻天子于股掌、已成“奸佞”的曹操,难说不是依然怀着“忠君保皇”的“初衷”。
看看吧,各地割据势力,谁人眼中还有天子!曾经大打“拥立”旗号的曹操,把天子当工具甚至玩具!号称“汉室宗亲”的刘备,其实也另有打算。雄踞河北、节制“四州”的袁绍,拥兵自重,到了曹操打上门来,才打起“忠君保皇”旗号。四世三公的袁术,竟然凭着一枚玉玺兀自称帝,更是不拿汉帝和大汉社稷当回事……
试想,凭吕布的战力,加上陈宫的谋划,想要夺一隅地盘割据,该不会很难;甚至从袁术袁绍或者随便谁身上生生撕咬下一块,也大大可能;可他却带着一标人马,颠沛流离地“追着”曹操用兵,一个徐州,还跟刘备有商有量地“共济”……
设想这样的情形:陈宫劝他凭武力暂且“安居一隅”以图将来,可他却断然不肯让天子多受“曹贼”一天欺辱,执意要战,陈宫并没因而弃他而去,仍旧一路追随,直到明知必败却还是“同生共死”。至于兵败到底是被擒还是战死,极力丑化他的小说,大概是很带水分的;就算被擒、求饶,矫情点儿想,到底是“小人本色”还是“精韬养晦”,也似乎可以弱弱却清晰地打个问号。
之前,笔者写过文章说吕布,被传贪财好色、无信无义,很大因由是“非我族类”的“底色”所致,这种唯血统论,甚至至今仍深植于国人灵魂,没法说,也不敢说。至于好色,所有记载都只说吕布仅有“发妻”一位(严氏),小说给了个貂蝉做妾,还是虚构的;而同期各路“诸侯”,哪个不是姬妾成群,连刘备都是“甘糜”二夫人在先、孙家小妹续弦。
脏水拣不待见的泼,一盆是泼,一百盆也是泼……一生只忠诚于汉献帝刘协、据说被其在临终前特意嘱咐“葬于侧”以彰“君恩”的吕布,让一盆又一盆脏水泼得,早已面目全非,实在是整个那个时代最“冤”的“冤种”,没有“之一”!
图片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