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一)
因篇幅较长,故以(一)、(二)等区别,方便分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1],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2],须向薄冰上履过。
【注释】
[1]精金美玉:比喻纯洁完美的人或事物。精金,精炼的金属,亦指纯金。
[2]掀天揭地:犹言翻天覆地。比喻声势浩大或本领高强。
【译文】
想要成就纯金美玉的人格品行,必定要经历烈火锻炼般的磨砺;想要建立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必须要体尝过如履薄冰的艰辛。
【点评】
崇高品行需要经过磨炼,宏伟事业需要经受考验,此处表达的意思无非如此。作者用对仗工整的联语,上联讲修身,下联讲立事,用“精金美玉”形容人品纯洁完美,用“掀天揭地”极言功业轰轰烈烈,复以烈火烧煅、足履薄冰两个比喻,形象说明品德修养与建功立业的过程,把原本简单的意思表述得巧妙精工,这是贯穿《菜根谭》全书的特点,也是此书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3],勿容一针之罅漏[4];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5],须假众木以撑持。
【注释】
[3]浮囊:渡水用的气囊,以牛皮或羊皮制成,束于腋下,为人提供浮力。
[4]罅(xià)漏:裂缝和漏穴。
[5]宝树:佛教语。指七宝之树,即极乐世界中以七宝合成的树木。泛指珍奇的树木。
【译文】
假如一念之差而做了错事,便会觉得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错的,因此必须谨防差错,就像借以渡海的浮囊,不容许出现一个针尖儿大的孔洞;各种好事全都做过,方能使人一生无愧无悔,因此需要努力修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中凌云的七宝之树,必须凭借众多林木来支撑和护持。
【点评】
《易·系辞》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不逐渐积累善德,不足以成就美名;不逐渐积累恶行,也不至于毁灭自己。古人又说:“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此处却说一念之错会使百行皆错,万善齐全才能一生无愧,意在强调修身养德是慎重和恒久工夫,必须行善勿怠,除恶勿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了形象说明这个意思,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戒除错误念头,必须像提防渡海浮囊上的漏气,连针眼大小的缝隙都不能放过;勉励多行善事,因为所行的每件善事都像一株树木,最终才会支撑起凌云的宝树。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译文】
匆忙之中的所作所为,经常用空闲时间事先检查审视,错误的举动自然就少了;行动时的意念想法,预先在安静时缜密地筹划料理,错误的想法自然就停息了。
【点评】
自省是修身的重要方法。要把自省工夫落到实处,需要主观上具有这种意识,也需要客观上的必要条件。人生中难免匆忙动荡,人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忽略自省,结果往往因为忙乱中无暇细想而出现差错,因为动荡中放松自制而滋生杂念。因此,修身也要讲究“时间管理”,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安静时刻消除各种杂念,一旦忙乱起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手机app定制开发价格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6],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注释】
[6]戈矛:戈和矛。亦泛指兵器。此处指对善念造成伤害的因素。
【译文】
做好事却想借此抬高自己、胜过别人,施恩惠却想借此谋求声名、交结友好,建功立业却想以此惊世骇俗,树立节操却想以此标新立异,这些想法,都是善念中隐藏的戈矛、理路上陈列的荆棘,是最容易夹杂在人心之中、最难以拔除干净的东西。必须涤清所有私心杂念、彻底斩绝萌芽,真实的本体方能显现出来。
【点评】
修身的最大障碍来自自身,人最难战胜的正是自己。为善、施恩、修业、植节,立志修身之人都会注意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却未必注意反思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动机。如果做好事是为了显得比别人更好,施恩惠是为了拉拢与别人的关系,建功立业是为了惊世骇俗,培植品节是为了标新立异,都是动机不纯,只做表面工夫,不仅难成正果,而且可能误入歧途。更麻烦的是,这些并不纯粹的动机可能并非出于人的主观故意,而是无心夹带的结果,所以就更难发现和清除。意识到这一点,就要下定决心,处处留心,从思想上彻底斩断这些私心杂念,扫清修身立德之路上的障碍。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7]。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注释】
[7]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芥蒂: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不满或不快。
【译文】
能轻视富贵,却不能轻一轻艳羡富贵之心;能看重名义,却又更看重追求名义之念。这是对待具体事务的尘俗之气未能扫除,内心深处的私情杂念未能忘怀。这些念头如果不能拔除干净,恐怕就像原本压在草上的石头一旦搬走,杂草又会生长起来。
【点评】
有些人把轻视富贵挂在嘴上,甚至也有傲视权贵、仗义疏财之举,心底里却并没能真将富贵视为浮云,这是表里不一;有人声称自己看重名义,也有扶危济困、崇名重义之举,真正的动机却是让自己显得重视名义,这是沽名钓誉。要想真正成为高尚淡泊的人,必须明白到底应该“轻”什么、“重”什么,不能只做一些表面文章,要让自己真正拥有一颗纯洁正直的心。
纷扰固溺志之场[8],而枯寂亦槁心之地[9]。故学者当栖心元默[10],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11] 。
【注释】
[8]溺志:使心志沉湎其中,即扼杀志向。
[9]槁心:此指心情冷漠,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10]元默:即“玄默”,指沉静无为。 [11]圆机:比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
【译文】
纷乱骚扰的热闹场固然使人沉湎其中、扼杀志向,枯燥寂寞的冷静地也会使人心情淡漠、无动于衷。故而学者应当让心灵栖息在沉静无为之中,从而使真实的自我得到安宁;也应当让自己生活得舒心适意,快快乐乐,从而摆脱任何外物的牵绊。
【点评】
此处讲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修身环境。外界环境或纷乱喧嚣,或清冷寂寞,自然会对修行者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后者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宁静与恬适。不过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所以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学者应以“渊默”作为总的原则,要注意摄养精神,保持气清心定、精明神澄的状态。众人嚣嚣,我独默默,中心融融,自有真乐。用“渊”养“默”,用“默”养“渊”,两相调适,才能出乎尘垢之外而与造物者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